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2012-07-27 08:34

近些年来,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从SARS肆掠到特大暴雨洗劫,重大的灾难事件中,“辟谣”与“打击谣言”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色巨大骇人的伤亡人数版本在微博、论坛上口口相传,在灾难面前,进一步牵动着人们原本已经惊慌失措的神经。

谣言的产生的最大原因在于老百姓对灾难的恐惧,何以对抗谣言、舒缓恐惧,唯有真相,这其中也包括死亡人数信息。遗憾的是,几乎在每次重大灾害中,死亡人数信息总是遮遮掩掩、千呼万唤不出来。这让人不禁发问,死亡人数信息公开有多难?这是单纯的技术难题还是政府的执政意识问题?

天灾死亡人数,这个曾经的“敏感话题”,直到2005年9月12日起才有改变。时任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沈永社宣布,从当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这一举动被外界看作“重置了中国的保密底线”,这次改革的结果,即是从保密级事项中删除了“死亡人员总数”六个大字。

之所以要将死亡人数从“国家秘密”秘密中解放出来,原因在于自然灾害属于国家最低级别的秘密;再者,之前的保密法无所不包,致使“没有什么不是国家秘密”;最后,为了及时向社会通报灾害情况,而客观的要求公开死亡人数。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这六个字的删除,及时公开并时时更新死亡人数,对于立法者而言,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技术;在施政者一方,是政府负责和担当的应有之义,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则是对生命的尊重。

1976年唐山那场夺取24万人性命的大地震,在过去了三年多之后,也未发布死亡人数。在信息传播匮乏到极限的情况下,死亡人数的谣言如滔滔江水,席卷中华。官方努力,事情依旧。直至《人民日报》发文,明确道出死亡人数为24万2000多人,谣言才平息下来。

汶川地震,政府每日更新死亡人数,以万计数的生命,没有换来质疑,而是悲痛后,全社会共抒国难的力量。及时公布死亡人数的益处,已无需再重申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没有人愿意看到,布满在网络上的是质疑和诘难,又在每人的心中埋下不安的引子。

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死亡总人数的公开,唤起了我们这些草芥对生命、对社会最起码的担当。虽然逝去的人默默无闻,但是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些普通人汇聚在一起,每一次的数据,都在鞭策着政府,要更加奋勇前行。

每一场天灾,生命的流逝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拯救他人的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善念,无论多么艰险,似乎都没有改变这一点。你我都看到,在北京暴雨中,京港澳高速旁的工人;汶川地震中,自发回乡救人的川人。在一场始料未及的天灾面前,生命的逝去,能够汇聚社会所有的力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共抒国难。若是及时公开,能够拯救部分人的生命,这是最有力的理由,没有之一。

及时公布死亡人数,让它定格在常态,在操作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在观念上,是政府执政的转变;它可以很简单:灾难发生时,只要做到每一日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每一日都通报死亡、失踪、受伤的数据,每一日都更新这些数据。及时公布死亡人数常态化,这不只是一个细节。

终结谣言,只需一个权威的天灾死亡人数;粉碎谣言,只需要官方坦荡面对;反之,谣言如疟疾般肆掠,你我都不免要受其感染。稍微的隐藏,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质疑,只会损毁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形象,只会让已有的权威渐渐流失。唯有勇敢的面对,重塑自我才成可能。

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稿源:红网]

[作者:李湘宁]

[编辑:王俞]

责任编辑: 吴运河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