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变电站“难产”,背后故事该由谁讲述
2012-10-09 08:09

硚口区220千伏的宗关变电站,是在原址上对老宗关变电站进行拆除改建的电力工程,除了满足硚口区人口剧增带来的供电需求外,还为轻轨、武广商圈提供双电源保障。今年10月中旬,这个历时12年,耗资7.3亿的变电站终于竣工运行。而这个武汉耗时最长、耗资最多的变电站的“难产”背后有哪些故事,成了待解的谜。(10月8日《武汉晨报》)

变电站建设工期一般为1到3年,投资2到5亿元,而宗关变电站却历时12年、耗资7.3亿。差距太大。因而,新闻甫一出,舆论即炸锅。人们迫切想知道,这“难产”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

据报道,建变电站的初衷是“为轻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并解决周边供电线路超负荷运行问题”。可是,12年前的规划一直拖到2008年,再到如今。10年倏忽,黄花菜早已烂了。人们难免要问:那些亟须改变的“超负荷”,是如何运行的?面对他们望眼欲穿的苦苦支撑,电力部门又是如何应对的?如果“客观因素”制约依然存在,建变电站是否还要再等下去?这么一咂摸,这变电站还有建的必要么?当初匆忙上马,本意何在呢?

而且,既然是规划,就必然经过了反复论证,一经敲定,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可是,规划在这里却成了孩儿脸。迫切地建,是“为了”老百姓,后来的慢腾腾,是“因为”老百姓。表面看,规划因百姓反对而修改,工程也多次停工——既然老百姓一有意见就“采纳”,说明眼里有老百姓。但骨子里恰恰也表明,规划的程序正当性阙如。民意质疑,出发点只一个,就是要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哪一枚钢镚儿不是从百姓的毛孔里流出的?规划大事,当初为何罔顾民意?据说规划的反复修改,除了涉及拆迁和补偿问题,还有是否存在磁辐射等环境污染问题。到底有无隐患?相信供电部门不会丧良到黑说白的田地。但说没有,为何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应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又为何要出资为老百姓沉降或开裂的房屋进行修缮?并且出资还要高出政府标准2—3倍?这难道仅仅是沟通不畅的问题?

我们且不说将变电站内装潢得如同“音乐剧院”是否有必要,里面的硬件设施,只要通过询价评估,完全可以算出个大概来,肯定远远低于7.3亿。现在的问题是,其间的差价,到底流到哪里去了?电力部门“电缆在城区入地,需要与多部门协调”,虽说无心,却恰恰泄露了天机。谁不知道“协调”的意思。人们担心的是,“协调”了别人,有没有顺带“协调”了自己?再想想当初规划预留的架线通道被占用,供电部门弱势到“交涉无果”,进而不惜妥协;想想面对百姓百般阻挠,一面矫情扮可怜,一面又霸王硬上弓的做派。呵呵!这就是“电老大”的形象,谁能视而不见?

电力部门解释变电站“难产”有“三难”,这当然不好断言是借口,但背后故事,却不该由其自己讲述。我们的审计、纪委等有关部门,还请站出来,尽快为百姓一一揭秘。

[稿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王俞]

责任编辑: 吴运河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