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知识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市场监管 > 宣教知识

微信扫一扫分享

试解吴仁宝身上的几大寓意
2013-03-20 08:06

85岁的吴仁宝走了,这无疑是华西村一段历史的终结,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第一个寓意。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的今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华西村的发展业绩在那儿摆着,华西村的富裕程度在那儿摆着,吴仁宝的价值也就在那儿摆着,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华西村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首先是因为有吴仁宝这样的奇迹出现。他在那个视经济发展为洪水猛兽的时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华西村淘下了第一桶金,因而才有华西村后来的发展。经济,自有顽强的生命力,稍有一丝缝隙,就会萌生一地绿意。这无疑是吴仁宝现象的一大寓意。

创造华西村奇迹的吴仁宝,首先是农民,他有当官的机会,但照样要当农民,做了一辈子不入品的村官。既然是村官,他就必须跟农民保持一致,要代表村民的利益。但他毕竟曾是一个官,一个当过县委书记的官,县委书记不当了,人们却始终拿他当官看。是官,就得跟上面保持一致。最时髦的时政词汇,总能被他用特有的错换术,整合成一种“吴氏语言”:领导能接受,农民能理解,而且实用。譬如,“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要公私双富有”,这“公有”、“私有”,讲的是经济制度;“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讲的却是钱财的实际拥有,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但却讲清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它为华西村集体富得冒尖、村民富得流油,找到了理论支持。有了“猫论”,可以只做不说;要想成为典型,就得像吴仁宝这样,又做又说,做成极品,说到极致。这就是吴仁宝的行为寓言,示范着做与说的如何统一。

走进华西村,很现代的建筑技术与很传统的建筑要素,很生硬地摞在一起,很有气势,但很不协调。作为华西村地标的高层金塔,就是吴仁宝自己设计的,但他不可能是无师自通的设计天才,因为高大富丽,金塔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不协调。特有的华西建筑,钢筋水泥的西式墙体,生硬地戴一个琉璃飞檐的中式屋顶。活像穿着马褂,却系了根领带;拿了把二胡,却当小提琴拉。它们的设计者或者拍板者,很可能都是吴仁宝。权威有了,协调没了。为什么就不能交由真正的建筑行家来规划,来设计,来定夺呢?自由式的经济与拍板式的政治,在吴仁宝这里,就聚合成一则生动的当代寓言。

华西村的村民,拥有别处农民做梦也得不到的家财,有别墅,有豪车,有分红,有存款……但必须出让别处农民用不着出让的权利,譬如择业的选择权,家财的支配权。给你足够的富裕,你就必须放弃相当的自由。用吴仁宝的话说: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这里的“既可以……也可以……”是取舍式的二选一,而不是左右逢源的兼而有之。富裕,要靠自由来换取,这无疑是一个华西村式的时代寓言。

吴仁宝弥留之际,惦念于心的还是“开会”。85岁了,开什么会?证明着一点,他对华西村影响力的发挥,持续到他离开世界的最后一天。这是感人的,也是烦人的。他十几年前就把华西村的领导权交给了下一代,而接班的恰恰是他儿子。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大多也是他的家里人。从这一点讲,与其说是华西村,不如说是吴家庄。这更是在吴仁宝身上读来有些憾意的寓意。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怀念吴仁宝,但希望吴仁宝走了,这样的寓言时代也该结束。

责任编辑: 吴运河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