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秀美嘉兴重塑江南水乡典范
2017-09-15 08:22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9月15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黄娜) 那一抹沸腾的红色,是嘉兴这座城的底色。南湖碧波上的红船,赋予她红色基因;五年改革创新,为她添柴加火;全面接轨上海、融入湾区经济,更让她成了“网红”。

五年来,嘉兴坚定不移贯彻“八八战略”,传承弘扬红船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1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万元提高到8.2万元,年均增长7.5%;世界互联网大会连续三年在乌镇举办且永久落户……

成绩背后是嘉兴一以贯之的改革创新与开放合作发展。

五年间,嘉兴先后获批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医养结合”、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等140多项国家、省改革试点。嘉善成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桐乡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海盐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都可圈可点。

在全面接轨上海、融入湾区经济中,嘉兴步伐日益铿锵,创建沪嘉产业协同创新区、共建沪浙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商回归考核连续五年列全省同档城市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京杭运河航道改造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漫步嘉兴城乡,会有稳稳的幸福感和妥妥的安全感。

嘉兴是全国第一个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五年来,城镇与农村居民的口袋越来越鼓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4%和9.8%,农村居民稳坐“浙江首富”13载。2016年,嘉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926元和28997元,收入比缩小到1.687∶1,连续多年全省最低。

嘉兴实现省级平安市、县(市、区)创建“十二连冠”,在全省率先获得全域“平安金鼎”,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生态也在整治攻坚中根本好转。嘉兴累计消灭垃圾河898公里,整治黑臭河996公里,新建污水收集管网2161公里,完成“三改一拆”面积1.6亿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94.7万头削减到18.3万头,市控以上断面Ⅳ类以上水体比重从21.9%提高到93.1%,水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了转变。

在民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上,嘉兴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且与上海日益接轨。五年来,嘉兴与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合作办校15所,与上海各大医院联合建立八大诊疗中心,社保卡在上海长海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实现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公交卡与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77个城市实现双向联通。

今后五年,嘉兴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继续弘扬红船精神、秉持浙江精神,全力建设“两区一城一走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传承红船精神 致力创新转型

秀美嘉兴重塑江南水乡典范

96年前,革命的航船从嘉兴南湖起航。自那刻起,红色基因就被深深嵌入这方土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于创新转型,致力于改革开放,致力于统筹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致力于环境治理,致力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让一个更加幸福的嘉兴朝我们走来。

这五年,嘉兴也是蛮拼的!

嘉兴,充满活力。

活力,首先来自于改革:嘉兴所辖县(市、区)全部完成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搭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在浙北平原势如破竹。五年来,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医养结合”等140多项省级以上重点改革试点在嘉兴探路,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获全省推广,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成了全国样板。

创新,在嘉兴如潮猛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秀洲国家高新区、嘉兴科技城等创新引擎加速升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成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典范。

新引擎,推动结构加速优化:2012年以来,嘉兴每年腾退低效用地1万亩以上,在腾退土地上引进优质工业项目542个,亩均税收46.5万元,提高了11倍左右。今年上半年,嘉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3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7.5%、14.1%和11.6%。

嘉兴,更加开放。

接轨上海风生水起:通过基础设施互通、人才科技互融、产业合作互补、园区平台互利,五年来,嘉兴累计引进上海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67名,合作共建创新载体43个,与上海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000多个。全市已有30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2014年至2016年,沪嘉两地亿元以上经济合作项目170余个,实到资金276.8亿元。截至2016年,全市已有1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与43家上海开放创新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嘉兴到沪、杭、苏等城市形成铁路半小时、公路一小时交通圈,嘉兴港成为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的重要协作港,全市共有12条公交线路通往沪杭,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嘉兴长三角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开明开放产业集聚:山水六旗、宝沃汽车、北大青鸟等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嘉兴。过去五年,嘉兴实现了全省同档城市浙商回归目标责任考核成绩的“五连冠”。重点培育中德、中荷、中法等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高端外资集聚效应显现。嘉善、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嘉兴港口岸实现全域开放,嘉兴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

嘉兴,越发均衡。

眼下,通过转变就业方式与公共服务延伸等,嘉兴正在探索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多选择的农民就地城镇化之路。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之地的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87∶1,连续多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首位。

五年来,嘉兴坚持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嘉兴连续12年获得省级“平安市”。在这里,从市到7个县(市、区)全部夺得平安金鼎,成为全省唯一的平安创建“满堂红”设区市,并正坚定朝着“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目标奋力迈进。

未来,更令人期许。一个城乡繁荣、产业发达、人民幸福、环境优美、文化多样、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和江南水乡典范,正在嘉兴逐渐成型。

增收,为了城乡一体——

一高一低共享红利

在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多年全省最低。

这一高一低,得益于嘉兴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嘉善姚庄镇,是城乡一体化示范片区。

入秋的午后,骄阳燥热,广场上空无一人,桃源新邨社区的书场却热闹非凡。这里是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桃源新邨社区,是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项目,也是嘉善县最大的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占地838亩,已安置农户3300多户,居住的新老居民共1万余人。

为了让居民享受更多便利,桃源新邨还设有幼儿园、居家养老中心、图书馆、家宴中心、道德讲堂、民俗馆、书场等多个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出门就有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

“嘉兴农村居民就业范围大。”嘉兴市农业经济局改革指导处处长邓建华说,嘉兴2016年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分四部分:工资性收入占64%,经营性收入占26%,财产性收入占4%,转移性收入占6%。

嘉兴的道路网早就通村、到组、达户,城乡公交一体化后,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范围、地点和从业领域均有了极大的拓展。

嘉兴种植业、养殖业基础好,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三产发展势头猛,所以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也不错。截至2016年底,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32.16万亩,流转率达55.5%。

另外,嘉兴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覆盖广。2016年底,全市社会养老保障参保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在98%以上。

邓建华说,正是拆掉了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就学、就业、就医、养老,才使得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加快,城乡居民共创同享改革成果。

转型,为了绿水长流——

江南水乡独具魅力

入秋后的第一个周末,南湖区新丰镇杨庄村村民施志良的丰良农场果园,上海客人摩肩接踵。

今年39岁的施志良是土生土长的杨庄人。四年前,他还是村内外有名的养猪大户。

养猪曾是水乡人民传统的谋生手段和增收方式。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多时全市一年生猪饲养量达734万头左右,占全省生猪饲养量的19%。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庄慢慢变为臭气弥天的养猪村。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至今让施志良印象深刻: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有猪棚,走到哪里都有猪粪味儿。

如何找回失衡的生态,让嘉兴重回“梦里水乡”?2013年,嘉兴终于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始了生猪养殖减量提质增收的生态突围。

时年35岁的施志良,积极谋划起转产转业。他走出家乡,到各地去考察转产项目,几个月后,他选择了种桃树。“通过拆猪棚,全村共流转出近3000亩土地,转产的空间是广阔的。”他说。

施志良利用转产转业扶持资金,建起了桃树钢架大棚,同时,引种了油桃和早春桃品种。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现在,施志良的桃子不仅可以做到比别人提前一个月上市,而且桃子的口感和甜度都超出市场同类品种。

种桃树不仅有经济效益,还贵在乐趣无穷。除了把桃子卖到超市,施志良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网络销售和乡村旅游,加上稳定便捷的快递服务,施志良家的桃子销往了全国各地。

目前,嘉兴生猪散养实现全退养,饲养量从2012年底的730万头左右减少到目前38家规模化养殖场的45万头左右;水环境极大改善,2012年Ⅴ类、劣Ⅴ类水占到80%以上,目前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清零、Ⅴ类水占比下降到6.8%。

开放,为了合作共赢——

接轨上海风生水起

嘉兴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特别是平湖、嘉善两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湖市穗轮村凭借毗邻上海的优势主动出击,从村办企业与上海国营铰链厂联营开始,借船出海,从一个纯农业村一跃成为嘉兴首个“亿元村”,全村铰链产量占国际市场三分之一,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铰链生产基地。

2017年上半年,嘉善全县农产品供沪总量达到16.2万吨,销售额15亿元,超过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我们正努力成为上海的‘菜篮子、果园子和后花园’。”嘉善县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

接轨上海,受益最多的就是两地百姓。今年1月至7月,嘉善——枫泾省际班车已累计接送往返旅客近20万人次,平均每班车的往返客流量保持在41人左右。日出日落、年复一年,这趟承载着浙沪两地无数百姓故事的省际班车,在一次次的往返中,将两地百姓的日常生活连了起来。

作为我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嘉善在接轨上海方面曾创造了独特的“13579”现象:10%的嘉善人到上海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企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大市场;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和县外内资受上海影响进入嘉善。

如今,接轨上海已然成为嘉兴谋求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平湖打造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先行区;南湖区借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东风,并依托嘉兴科技城优势,着力打造嘉兴新创新高地;秀洲全力推进秀洲国家高新区融接上海,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将其打造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支持嘉兴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写入报告。日前,嘉兴举行加快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提出将深入实施“1233计划”,即全力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动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两大领域沪嘉一体化,着力推进产业、创新、人才三大重点合作平台对接,深化政策、规划、机制三方面协同。

服务,为了群众利益——

党群连心温暖同行

行走嘉兴农村,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红氧吧”引人关注。远观,它们坐落民居中间,或是临河的民情茶室,或是粉墙黛瓦的农舍,或是覆着薄膜的大棚。近看,它们都挂有一面党旗,都有统一标识、一套远教设施、一个活动计划、一套规章制度、一个党建指导员、一支服务团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村党员先锋站。

在嘉兴,2844个农村党员先锋站进村入户,小而美、接地气、讲实用,被誉为“党员家门口的红氧吧、党群面对面的连心锁、基层问民情的联络站”。

先锋站要建到群众心坎里,关键还得要有走心的服务。为此,嘉兴亮出组合招数:开发600多部“乡土教材”,培育5200多名“乡音教师”,把师资沉到先锋站里,把党课送进站里;组织先锋站党员在“治水剿劣”、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带头示范,包河、包路、包区域,全市3.85万农村党员认领先锋岗6500多个……

小小先锋站,能量可不小。结合村干部联系网格工作,嘉兴还组织村干部到先锋站轮值,近距离收集民情,让小事不出站、大事不出村。

在海盐县通元镇滕泾村第一网格党支部,每名党员就近联系5户至10户群众,哪户家中出现危重病人、哪户有突发事情,党员们了如指掌,这些都被一一记录到民情档案里。

2016年,嘉兴2844个党员先锋站,共召开民情分析会9700多次,参与党员达8.3万多人次,累计协调解决环境整治、农技服务等各类问题5.9万多个。党员先锋站已成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收集民意民情的主要阵地。

如今的嘉兴,2000多个党员先锋站如点点繁星,在党群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成为党员群众共同的“家”。

原标题:秀美嘉兴重塑江南水乡典范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