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全球招聘榜单耀眼 西湖高研院成报国新高地
2017-11-14 08:46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通讯员 李凯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吸引更多人才,11月18日,浙江西湖高研院第五次全球招聘面试即将开启。

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研院建校不到一年,招贤榜单已然耀眼。4次全球招聘,2000余份入职申请,25位海归青年人才终获录取,其中6人入选2017年省“千人计划”,5人入选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呼唤海外青年知识分子回归祖国的集结号吹响之际,西湖高研院——这所由海归顶级科学家领衔建设的科研教学机构,演绎着青年海归群体洄游的时代缩影。

心之所在人之所向

“现在还需要考虑回不回来吗?”谈到为什么选择回国,第一批入职高研院理学研究所的80后助理教授任之不假思索地说:“我从没有想过留在国外,身边几乎所有人出去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近年来,“海归潮”比“出国潮”拍出的水花更大。从1978年到2016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党的十八大后,5年来回国人数占比70%,仅2016年就有43.25万。分析指出,中国留学生回归的世纪拐点已经到来,考虑时滞性因素,留学生回国人数已超过出国人数,这也是自上世纪以来的首次拐点,“海归顺差”已经出现。

“中国人只有回到祖国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正如任之所说,祖国的飞速发展,给予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众多学子学成归来。

刚到日本大阪大学留学时,国外相对完善的科研设施一度让任之很兴奋,但很快,“玻璃天花板”开始显现。“我有个欧洲同事想申请另一所学校的副教授职位,日本导师却直接劝他放弃,因为那是只有日本人才能坐上的位子。”

“国外经济不景气导致难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贾洁敏在美国看到另一个窘境。当时,她法国同事的实验室因为申请不到资金被迫关闭。“现在有些科学家非常优秀,但也未必能拿得到资助。我能体会到他们的无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理学研究所副教授李牮觉得,回国创业比在国外谋求一个教职工作更有吸引力。“祖国在不断发展,而国外环境却几乎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留学8年,任之每年都回国。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移动支付的普及等让他惊喜连连。“和国内导师、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经常会被大家调侃已经OUT了。”任之相信,日益强盛的祖国将给每位海外学子带来美好的未来。

家之所在情之所归

除了国外上升空间小、科研环境停滞不前、国内大环境优势日益显现等客观因素,海归人员回国还有另一个柔软的原因——想家。

“父母亲戚都在国内,有时候我梦到他们,醒来后却发现家乡远在万里之外,心里就很难受。”回国之前,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郑厚峰曾试图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选择新加坡等地就业。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亲友在的地方是“小家”。海外游子有个更为魂牵梦萦的“大家”,叫做中国。大洋彼岸的故土,牵引着离乡漂泊的儿女。

“在国外待的越久,就越觉得祖国是强大的靠山。”谈话间,贾洁敏想起一位外国同事因国内局势动荡无法回国时,眼眶湿润了。

与此同时,新一代海归的选择也深受前辈影响。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天南说,2008年,施一公放弃海外教授头衔回国的消息让他颇为震撼,所以他就跟随施一公的脚步来到高研院;贾洁敏说,2003年,她还是一位在台下听留美神经生物学家饶毅讲座的学生,今天,饶毅已经回国,并以基础医学研究所负责人的身份成为她的同事……

“为什么要做科研?我想不仅是因为个人的热爱,也因为这一辈子总得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收到高研院录取通知后,贾洁敏果断放弃了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固定助理讲师的工作。她的导师虽然感叹“实验室将要失去一位大将”,但也深知无法挽留。

放弃澳洲国立大学终身教授职位,以终身副教授入职前沿技术研究所的于长斌也认为,回国无需再等:“加入西湖大学,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之所在梦之所属

今年6月中旬投递申请,6月28日参加国内面试,次日获得口头录取通知,7月底回国,8月1日正式入职,孩子也已入学当地学校……郭天南回国不到4个月,却感觉恍如隔世。目前,他的研究室设备购置合同都已签订,春节前,实验室就可以正式运作。“要知道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两三年。”郭天南感慨地说。

近年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日渐完善,政府部门为之开辟的“绿色通道”正在拓宽,西湖高研院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2015年11月,杭州市西湖区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2月底,杭州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2016年12月10日,西湖高研院成立大会上,由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等教授领衔的“杭州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获得了杭州市政府提供的4亿元资金支持,用于一流人才引进和尖端科学研究。目前,西湖高研院约130个独立实验室陆续投入使用,今年年底,位于三墩的西湖大学首期约30万平方米校舍校区也将动工建设。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今年9月,西湖高研院第一批19位博士生已经正式入学,25位青年海归在“光速”投入科研的同时,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教师。

诚如西湖高研院院长施一公所说,高研院将“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作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海归青年知识分子不仅要攀登科学高峰,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走,回祖国去!”坚定的声音正在海内外青年知识分子中此起彼伏。拥抱“中国机遇”,投身“中国梦”,成为众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选择。

原标题:全球招聘榜单耀眼 西湖高研院成报国新高地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