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文化民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

50年风雨白沙桥 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0-09-27 14:59

 

1960年7月,新安江上建起了一座白沙大桥,当时是国内第一座多孔、大跨径石拱桥。桥型朴素浑厚,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族传统石拱桥的遗产,又有独创的艺术风格。白沙大桥全桥长362米,桥高2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两对大石狮坐镇南北桥头,桥栏上260只姿态各异,或蹬或跃,或卧或戏的小石狮,石质不同,栩栩如生,有“北芦沟,南白沙”之美誉。白沙大桥本名就叫白沙桥,可我们建德人一直叫它“白沙大桥”,一个“大”可见我们建德人对它的热爱和为它感到的骄傲。

我从小在新安江长大,白沙大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座最美丽的桥梁。小时候我们到白沙大桥去玩,就像现在的人到旅游景点去玩一样。白沙大桥也是我们一直向外地朋友夸耀的好话题,尤其是桥上的那一只只石狮子,其制作的精美是全国罕见的。虽然卢沟桥的历史远远比我们白沙大桥要来得悠久,名声也大,可是它怎么也比不过白沙大桥的雄伟。虽然相伴白沙桥已过了近半个世纪,但我们对白沙桥的建设历史和后面的故事知之甚少。在白沙桥建成通车50周年的时候,我特地采访了当年建桥指挥部的负责人乐祖康和当时县参与规划的杨德友同志,听他们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新安江上千年以来都是没有桥的,因为江水非常不稳定,汛期到来汹涌澎湃,“上面撑到罗桐埠,一飘飘到江村埠”。而到枯水期的时候,涉水就能过江,以前新安江上主要是靠摆渡,当时从寿昌到梅城到严州府,最平坦的一条路就是从更楼到源口,一直到汪家的庙咀头,在那里乘渡船到罗桐埠,就上了杭淳公路。要走近一点的话,可以从更楼往邓家那一带翻山越岭走小路到新安江边乘渡船。白沙渡、江村埠、山河埠、马目埠都有渡船。直到1932年开始修建杭衢公路,也就是现在的320国道。白沙渡的地位才重要起来。因为这个渡口链接了两岸的公路,所以它的渡船也特别大,虽是人力摆渡,但也可以运过一辆汽车。当初选择在这里建白沙大桥也是为了连接两岸的公路交通,因为在整条江上当时除了钱塘江大桥外没有第二座桥梁,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讲,钱塘江大桥地处平原,易遭受袭击,而白沙大桥处于山中难被发现。所以当初建设的时候它就是连接浙北和浙中西部重要的公路桥梁,是直接归南京军区所掌握的重要的战备桥梁。

建造白沙大桥的时候,当初规划新安江边是建造江滨大道,所以在桥的北岸,预留了一孔桥梁作为公路的立交,而现在新建设的江滨公路正好从桥洞中传过,50年前的规划现在依旧派上了用场。当初之所以选择石拱桥,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钢材和水泥缺少,所以就想到了建设最传统的石拱桥。而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要在新安江上建桥,也给予了建设最大的支持。据说,在建设中缺乏木材架子的时候,邓家人民砍下了600多立方米直径50多厘米的百年松树,无偿献给了国家建设。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